
怎么样正确引导孩子打人行为
误会了父母的“称赞”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打人的行为。这种行为总是被父母误解为孩子的“长进”,因此得到了错误的引导和强化。孩子打人是什么原因可能是由于他们在手的功能分化和语言发育阶段,与父母的行为模式中产生了误解。
孩子在9个月左右手的功能分化有了突破性的进步,打人成为了一种新的乐趣,就像大家忽然学会了某种技能一样,非常想用。假如父母在孩子打人时错误地引导和强化这个动作,夸奖他们长了本领,或者感觉动作卡通,干脆亲含其小手表示“做得好”,就会导致孩子喜欢打人。
除此之外,孩子在语言发育过程中,会发出类似“打”的发音,并且手上有拍打的动作。假如父母错误地引导和强化了这个动作,就会导致孩子喜欢打人。另外,有的父母喜欢在孩子面前互相拍打调情,如此,孩子或许会误觉得“拍打”就是表达“开心”和“喜欢”情感的方法。
为了纠正孩子打人的习惯,父母应该教给孩子正确的情感模式,比如教孩子亲吻父母、轻轻爱抚父母,以表示对父母和其他人的爱。当孩子打人时,父母应该维持严肃而平和的态度,直接把孩子放在地上,双手按住孩子的肩膀,告诉他:“父母/阿姨不喜欢打人的孩子!”反应快的父母还可以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做击掌的动作,让孩子改变打人的习惯。
用打人在试探
有的孩子在家不打人,但在群体交往中会去打小伙伴。这可能是由于孩子想试探一下打人会引起什么后果。当孩子打了同伴,看到同伴哭得伤心,便也会跟着哭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应该抓住机会教育孩子,让他从我们的疼痛中亲身领会到打人的后果。
假如用说服的办法不见成效,父母可以进一步使用“身体约束法”,立即让孩子坐下并面对着父母,抓住孩子的手臂和肩,大约1分钟后松开,并告诉孩子错在什么地方。连续一星期用这种约束法,就能纠正孩子的不好的行为。父母绝对不要体罚孩子,如此的惩罚办法只能失去成效,还可能在孩子长大后诱发他“以暴抗暴”。最好的方法是“冷处置”——把正在任性闹腾的孩子放在一边,告诉他爸爸妈妈非常爱他,但需要等他意识到他错了之后再和他说话。
为了不受冷落
在孩子两岁左右,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飞速发展,很在乎母亲和客人是不是注意到他们。当孩子发现自己被冷落时,常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哭闹、摔东西、打人等异常行为便随之出现。有时孩子打人,并不是讨厌客人,而是“嫉妒”客人分去了母亲的注意力。
父母应该促成孩子和客人之间的互动,让孩子感觉到客人的到来不但没让她受冷落,还提高了她的被关注度。在接待客人时,爸爸妈妈必须要随时让孩子了解你在关注着她。
假如孩子已经打人,父母应该立即制止,并严肃地直视孩子的双眼,让孩子明确地了解你因她的行为而生气、难过,目的是要孩子知道打人是错误的。
正确引导孩子打人行为,不仅能够纠正孩子的不好的行为,还可以帮助他们打造正确的情感模式和人际交往方法。父母的正确引导和耐心教育是培养孩子好行为习惯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