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撒泼耍赖发脾气是孩子成长的势必结果
2岁左右的孩子在语言进步没跟上大脑的进步之前,想表达的意思没办法被成人理解,同时孩子已经逐步开始有了独立思想的意识,却没办法掌控周围环境,那样孩子就是无师自通了一项“高档”技能,通过撒泼、耍赖、无理取闹、大哭大叫、乱发脾气来表达我们的想法。
这种现象伴随孩子渐渐长大,频率会日渐降低,偶有发生。父母不必太着急,这并非大问题,而是每一个孩子的必经过程。
怎么样应付孩子的情绪
碰到孩子开始“混”时,父母要维持冷静,控制情绪,提醒自己要帮助孩子平静下来,下面一些小技巧可以借鉴:
做好事前预防
孩子渴了、饿了、累了、无聊了都是发脾气的导火线,父母得有防范意识,譬如:外出多筹备零食、玩具、水,防止“发脾气”的潜在可能性。尤其是在孩子累了的时候,防止进商场,那非常可能诱发情况。
用10分钟预告法
无人会喜欢美好的事物忽然结束,在筹备离开游乐现场前,提前10分钟告诉孩子。孩子有心理筹备了,孩子会对剩下的时间有规划。
鼓励孩子描述他的感受,并认可他的感受
有的孩子不了解怎么样表达我们的心情,母亲可以把他的心情描述出来,理解或认可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会得到肯定的缓解。
用“不断确认”来降温
有时候,当孩子的需要被拒绝时,会非常抓狂,最后发脾气耍赖不是对之前的需要,而是对爸爸妈妈说“不”的生气。这时爸爸妈妈不直接说“NO”,而是通过不断确认他的需要来降温,几个回合后,孩子立刻“要”的气焰就会慢慢平息下来了。
给孩子两三个可行的选择
直接拒绝都是让孩子很难同意的,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成人可以用其他事物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给两三个可行的选择。
给孩子足够多的关注,但不要由于发脾气而关注
有些时候孩子发脾气是期望爸爸妈妈多伴随多关注,成人需要防止的是,不要孩子一发脾气就关注伴随,这让他感觉如此是有效的。正确的做法是延迟满足。
孩子大多的撒泼耍赖发脾气,是他能使用的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他们把心中的不爽表达出来,只不过用了他们觉得“体面”的方法。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可以通过以上几种小技巧,帮孩子排除情绪,平复心情。在孩子长大过程中,用语言表达源于己的情绪,并掌握管理好我们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