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爸爸妈妈抱怨孩子不喜欢学习,不自觉,不专注,不积极,天天没爸爸妈妈的提醒从不主动做作业。有时候,孩子需要在爸爸妈妈的伴随监视之下才能做完作业。因此爸爸妈妈常常批评孩子,但孩子无动于衷,毫无成效。
孩子的天性是爱学习、爱探索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锐的,它是为着同意所有好的东西而打开的。”从出生起,孩子就开始了探索世界之旅。假如大家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孩子常常对周围的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便是一条爬行的小虫,一朵无名的小花都会使孩子们如痴如醉。对于他们喜欢的事情,他们就想自觉地投入时间和精力,不只会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还想花时间探寻答案,有时就是再苦再累也不怕。因此大家可以说,从本质上来讲,孩子并非不喜欢学习。
让孩子找到我们的兴趣点
每一个孩子的个性不同,他们的兴趣也有差别。有些孩子喜欢阅读、写文章,不善于数学,而有些孩子相反,一碰到数学就开心,也想多花时间学习数学。当孩子爱上一件事时,他们就想自觉地投入时间和精力,有时就是再苦再累也不怕。因此,作为爸爸妈妈,大家的工作就是给孩子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不要总把他们关在家、培训机构中。节假日,带孩子外出参观、旅游,让他们接触不一样的事物开阔眼界和思路。孩子在亲身体验中找到我们的兴趣点,并把兴趣点和学习的内容挂起钩来。
让孩子对学习有信心
假如要让孩子真的爱上学习,培养自觉学习的好习惯,那就要让孩子找到内在动机:我想学习,由于学习可以带来美好的感受。当然,大家不是说为了要让孩子有好的感受,一碰到学习上的困难就赞同让他们随便舍弃。爸爸妈妈要教育孩子的是:学习是一个过程,让孩子了解只有付出努力才能战胜学习和日常的挑战,获得成绩。而只有这种经过努力之后获得的成功才能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喜悦和收获感。
常常有爸爸妈妈用传统的“胡萝卜+大棒”的办法来勉励孩子:假如考试得满分,或者成绩达到班级中的前10名,就给孩子买喜欢的玩具。爸爸妈妈期望通过给孩子奖品以激起孩子的学习热情,但过多的奖励有时也并不见得有效,由于奖励只不过外在动力。
帮孩子把书本常识和生活联系起来
因为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时候老师没办法把全班学生带出校园,给孩子更多的生活经验和感受,那样爸爸妈妈就能担当起这个任务,带孩子感受自然,积累生活经验,有了实质的体验,才能把书本中的常识和实质生活结合起来。大家都了解看过大海的孩子一般比没见过大海的孩子更想学习有关海洋的常识,那是由于孩子看到了学习的真的意义。
当孩子可以把课堂上的常识用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时,他们会爱上学习,也更想学。假如爸爸妈妈一味地对孩子说教,只让孩子埋头于书本中、课堂里,那样非常难调动孩子对学习的热情,也没办法培养孩子的自觉性。爸爸妈妈应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之中,适应孩子的天性,才能有效激起孩子的学习自觉性。
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而不是分数
尽管从心里来讲,大家每次看孩子的成绩单时都期望看到好成绩,但爸爸妈妈更应该让孩子了解的是:勤奋、努力比成绩更要紧。爸爸妈妈更不可以由于孩子考试成绩不好而责骂孩子,给孩子重压。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苏珊·莱文对小学1~2年级孩子数学学习所作的研究显示:孩子的数学学得怎么样,与爸爸妈妈和老师的焦虑情绪有关,而且儿童早期的数学常识学会程度与他们未来的数学收获有关。
这样来看,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和名次的过度焦虑给孩子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并在心理上对孩子导致了伤害,使孩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以操之过急,更不可以用一种焦虑的心态去对待。
正确的做法是:爸爸妈妈第一应该调整我们的心态,忘掉名次和分数,让孩子扔掉包袱,轻装上阵。加拿大卑诗大学教育系教授桑德拉·马石逊觉得,父母若想鼓励孩子提升成绩,就应当防止过分重视成绩单上的结果。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习和考试的成绩只不过生活的一个方面。爸爸妈妈应该让孩子了解:尽管成绩非常重要,但这不是衡量人的唯一准则。不管成绩怎么样,爸爸妈妈最期望的是孩子快乐。由于世界上没一件事比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自信更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