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
1.给下列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孩子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大家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2.下列句子没语病的一项是
A.家书是中华出色传统文化的要紧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伦理规范。
B.国内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商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革新能力较弱。
C.长期以来,国内农业生产获得的收获,稳国之基、安民之心,为经济社会进步提出了坚实保障。
D.当下,这种祖辈和孙辈一块生活,并承担抚养教育孙辈的全部责任甚至主要责任的隔代抚养模式正成为家庭教育模式的主流。
3.下列文化知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社戏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地区。古时候社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与祭礼,如春社、秋社、社稷等。
B.“塞外点兵,吹角连营”源于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C.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爸爸妈妈。“省”指对尊长探望、问候。古时“归”指女子出嫁。《大道之行也》中有“男有分,女有归”,《诗经·桃夭》中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句。
D.灯笼从古到今天不止是宫廷官员们的普通用品,而且也是普通百姓们的平时生活用品。古时正月十五元宵节,朝廷会开放夜禁,允许大家终夜观灯。辛弃疾词作《青玉案·元夕》“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即是对元宵佳节盛大场景的描写。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汇运用适合的一项是
A.今年的春晚上,他的一身衣服非常不合身,真是顾此失彼。
B.你放心,你们的困难就是大家的困难,这件事大家肯定鼎力相助。
C.青年从学校走出来,就要了解人情世故,经营人际关系,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进步。
D.这个制假窝点被勒令停业后一直蠢蠢欲动,计划风声一过就东山
再起。
5.经营二手图书的张伯要为我们的书店选副对联,下列选项中最适合的一项是
A.
B.
C.
D.
阅读文章,完成问题。
红春联
提起春联,我的脑海就会浮现如此的场景:外面冰天雪地,屋内炭火正旺。一张古拙的雕花八仙桌摆在堂屋中央,香炉袅袅地冒着清香,老先生净身洗手,心神怡然,摸一支狼毫在玉石砚台内饱满地浸把浓墨,刮刮大笔尖,一气呵成写下一副四字联:九州日丽;四化春新。
字可草书行书,亦可楷书隶书,其间亦可学曹全张迁张旭怀素,爱好追随个人的性格特点。老先生和蔼,喜写正楷,一点一横安安分分,一撇一竖堂堂正正。写完后,如卸大任,放手手中之笔,围着对联左观右看,又兀自品头论足,甚至雅性一上来,抿口米酒,默念一遍,良久,脸上才露出认可、温暖、幸福的微笑。
写春联在我的故乡非常容易见到,也非常庄重。__________没什么先生不会吟哦几副对联的。
老先生择一个大晴日,煮一壶好酒,喝个微醉,脸颊和脖子红红的,站在大梅树下,然后研墨,折纸书写。他做得非常细致,墨拣好墨,以麝香金粉配制而成,溢出淡淡的古朴和清香。所写的对联有五字和七字的,四字和六字的也有,十几二十几字的长联极少,但也会有一家两家。这类书写的对联一排排晾在软软的阳光下,像院子里的一树梅花,红火又热烈。
写好的春联自然有人来取,取回去的春联自然有人会贴。上下联的平仄必须要分好,不然闹了笑话,像个没读过书的人,叫人难堪而
尴尬。
贴春联一般在年三十下午,含义为辞旧迎新。也有些地方在大年初中一年级早上,含义是新年新气象。但不管如何,贴春联是两个人的事,一个人站在门框下,一个人搬条板凳站在上面,瞧好门框贴上下联的高度及对联条幅的宽窄。初定好地方,再涂一把熬好的白米糊糊,轻轻贴上红春联,喊下面张望的人:“高了吗?低了吗?歪了吗?正了吗?”调节到最好地方才肯停手。
贴完春联贴福字。贴福字是贴春联的姊妹商品,不可或缺的。特别是老一辈人家,过去的日子过得像苦胆儿,对福字的渴望愈加强烈、迫切。老人家听到大门外的人把春联贴完了,就会从堂屋的方桌上小心地捧出两张老先生写的大福字,嘱道:“倒贴哩!福到福到哈!”
普通的人家贴到这里也算把春节贴春联的事干完了。可到精致的人家,则还要从门廊到堂屋都贴得红彤彤的,十分喜庆。过路的人从大门春联往里屋瞧,只见里里外外焕然一新,红彤彤的新鲜,红彤彤的春色,而人个个喜气洋洋,精神活泼、饱满。
送春联,也是别具味道的一件事。
送春联有个讲究,普通人家送通用春联,如:“千条杨柳迎春绿;万里江山迎日红。”这种春联写景写心情,太普通,自然取得人家的红包小。送春联送多了送精了,则脑壳转得快,起眼眉毛动,见什么人就送哪种春联,图个其他人家开心、认可。假如此人是做买卖的,走南闯北,则送上一副:“似锦河山遍地走;如花生活满园财。”更有杀猪的,做木匠的,当大夫的行业春联,总是逗得主人开心了,钱包一扯,一张红大钞“嗦”就出来了。如此的人送春联送出了门道。
但也有一些人送春联送出了高雅。这就与一方民俗有关了。
年三十的下午,年饭还没有吃前,送春联的人瞅准了这个空当,一定给你家满堂红。这个时间一家老小团聚,有说不完的话,有找不完的亲情温暖。女性们早在厨房帮忙,有哪些好菜全搬出来,只见山上走的,地里长的,河里游的,要什么有哪些,有哪些就上什么,反正香气缭绕,笑语喧哗。这会儿,送春联的在大堂外倏地放一挂鞭炮,砰砰砰一阵响,闹得一家人快点出去看。孩子脚快,瞅完转身朝里屋喊:“奶奶,送春联的来了!”
此人如果是一村一寨一沟的熟人,会温酒一壶,端上几盘好菜,由男性恭敬地陪着,边喝边聊。如果是陌生的送联人,也不敢怠慢,敬一根贵烟,客气一番,欣喜地接过春联。送春联的人在这端儿要赞几句:“左春联,右春联,左右春联齐团圆。左赞主公富贵弟,右赞主公广财源。万千瑞气堂前起,来年钞票拖满船。”这家人听了,心儿乐了,道:“准尔真言。”便赶忙递上一个红包。送春联的人手指轻轻一捏,假如红包内薄且宽,知是张大百元的,就开心地走了。假如此家殷实,红包又封小了,索性站着不动,再赞一轮,委婉道:“说春联,道春联,贴在贵府笑开颜。给个红包千斤重,四方财运奔眼前。东南西北皆吉象,更观堂内喜连连。”递红包的被这样一赞,知道红包给少了,就嘱人再封一个。
这样这番,在年关的春联总算告一段落。村里一些上过学的人,便在初中一年级上午,背着手边踱步边观摩,或牵个孩子,沿村路来回溜达,赏析春联红艳艳的平仄和韵律。
这股子浓郁的墨味儿,拌和着甜甜的年味,像一团发酵的嫩面,在生活的红纸上各自比着劲儿,攒着劲儿,朝前写,幸福千户万家。
6.你怎么样理解题目中“红”的意境?
答案:春联有“红艳艳的平仄和韵律”,增添了节日喜庆的氛围;表现了人民喜气洋洋、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也象征着“红火又热烈”的生活。
7.本文首段是如何描绘写春联的场景的,请作简要剖析。
答案:先通过细致的环境描写,为老先生写春联打造出古雅、温暖的环境;然后通过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出老先生写春联时怡然自得。庄重洒脱的儒雅形象。
8.文中画波浪线的内容,作者交代它有什么用意?
答案:这部分文字交代了“我的故乡”虽然闭塞、贫瘠,但大家有对常识和文化的追求,作者对此充满了自豪。
9.请品析文末加点的“酵”字的妙处。
答案:“酵”将“墨味儿”和“年味”融为一体,弥散出甜甜的味道,让人沉醉。这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大家在节日里的美好感受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