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了放假的时间,都会有父母抱怨说:快被孩子愁去世了,一天到晚就抱着手机玩,连吃饭都喊不动!尤其是在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说多了不可以,说少了又不管用,讲道理又嫌烦……说到孩子玩手机,不少父母摇头叹气。那样,面对放假期间孩子沉迷手机如何解决呢?大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试一下!
放假期间孩子沉迷手机如何解决
第一招:正确面对问题,不要暴力制止
面对孩子沉迷手机这个问题,咱们父母不要只顾着生气,更不可以简单暴力地禁止。那样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亲子关系变得更糟。
还是要多和孩子交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同时丰富孩子的生活,让孩子发现玩手机以外更多乐趣。只须父母肯下功夫,相信娃肯定能摆脱手机的控制,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招:以身作则,做个”无手机父母”
咱们想要孩子放手手机,自己就得先把手机放手。你总让孩子少玩手机,可自己却成天抱着手机刷微博、看视频,这不是打我们的脸吗?孩子心里能服气吗?一定感觉大人都在玩,凭什么不让我玩。
所以啊,在娃面前,咱们得少玩手机,多陪孩子聊聊天、做做游戏,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的关注和伴随。你陪孩子的时间多了,孩子自然就感觉有意思了,手机的吸引力也就降低了。
第三招:和孩子约定,天天玩手机的时间有限度
咱们不可以单纯地禁止孩子玩手机,那样反而会让孩子对手机愈加好奇。不如和孩子做个约定,譬如天天玩手机的时间低于1小时,玩的内容要父母审核过,等等。这个约定必须要经过孩子的赞同,让他感觉这是自己定的规矩,而不是爸爸妈妈强加的。
定了规矩,咱们还要监督实行。天天检查一下孩子的手机用时长,表彰他遵守约定,假如超时了,也要严肃批评。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孩子慢慢就能培养自律的好习惯了。
第四招:丰富孩子的生活,让手机变得“无趣”
玩手机对孩子的吸引力这么大,说到底还是孩子的生活太单调,娱乐方法太少。假期在家,又不需要写作业,孩子才会拿手机打发时间嘛。咱们得帮孩子丰富生活,让手机变得“无趣”起来。
譬如,带孩子出去旅游、打球、游泳,或者在家陪他下下棋、做做手工。开发孩子的兴趣喜好,让他的注意力从手机上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来。只须生活丰富多彩,孩子自然就不会整天抱着手机不放了。
孩子在家为何会抱着手机不放?
目前的孩子,没那些比手机还好玩的活动了,父母、老师也没胆量让孩子参与这类活动了。
孩子的“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本性,更是孩子在他如此的年龄的所有,孩子没这类可玩,孩子不玩这类,也没其他可玩,他就只有玩手机了。
假如孩子在他这个年龄,不去玩,不去尽情地玩,不去玩他不能不玩的手机,他就不是孩子,至少不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他就是一个圆滑世故、左右逢源的老人了。
这时,要想孩子不玩手机,大家就应该设计一些比手机更好玩的东西,更好玩的活动。
父母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角度考虑
假设孩子在家有这类丰富有趣,而且比手机还好玩的活动,他们会时常惦记手机吗?他们会对手机有这么依靠吗?他们会沉迷其中而不可以自拔吗?他们还会成为一块心病让爸爸妈妈这样浮躁焦虑吗?
其次,尽量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为何爱玩手机?由于手机里的花边新闻好看,有吸引力,手机里的电子游戏有互动、有平等、有参与感、有收获感、有规则意识、有公正的评价,这恰恰是孩子们在学习日常所缺少的。
想一想大家平常对孩子的需要,除去学习还是学习,除去作业还是作业,除去名校还是名校,除去分数还是分数,当孩子沉迷于玩手机,大家除去谴责还是谴责,除去谩骂还是谩骂,除去挖苦还是挖苦,除去愤怒还是愤怒,除去没收还是没收,除去禁止还是禁止。
大家真的有考虑过孩子的内心世界吗?考虑过孩子的真切感受吗?考虑过孩子此时此刻的愿望吗?考虑过孩子玩手机到底是为了什么吗?考虑过与孩子好好交流,听听他们的诉求吗?考虎过在发泄以外还做了什么可以帮助孩子摆脱玩手机的举动吗?
走进孩子的内心,家庭教育才会简单!
这时我最想说的是,只有大家真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知道孩子,理解孩子,伴随孩子,大家才能最后帮助孩子摆脱玩手机的僵局,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成长。
同时,与孩子约法三章,打造一个科学有效的玩手机计划与最基本的保底保障的学习机制。要紧的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大家就打造了一种“玩”的机制,天天可以打游戏,但需要有个时间约定,有个章法约定,有个惩戒约定。
当然最高境界是,没约定,如入无人之境,完全靠自我把控。到最后,他做到了。不让孩子沉迷于手机,最为重点的是,爸爸妈妈的榜样,爸爸妈妈的以身作则,爸爸妈妈的率先垂范。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示范,作为父母,第一要言传身教,以身示教,以楷为教。和孩子在一块的时候,尽可能不玩手机,尽量多伴随孩子,多去和孩子交流,多和孩子进行亲子互动,让孩子发现真实日常的美好,让孩子感觉家庭生活,比手机更有趣,让孩子感觉到与爸爸妈妈在一块,比手机更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