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母亲们在一块聊天,都感觉目前的孩子如何愈加懒,9个月的孩子,明明可以自己拿着奶瓶喝水,就是不拿,非要爸爸妈妈送到嘴边;2岁了,叫他去骑自行车,运动运动,可是孩子就是不动,宁可窝在沙发里看电视
如此下去如何得了,这孩子不是废了吗?在爸爸妈妈的眼里,孩子从小懒惰是个危险信号,其实,这类不可以说明孩子懒,可能与孩子的天生风韵有关,也会是父母教育方法出现偏差,没给孩子当令的训练机会,致使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适应能力差等。广东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专家提醒,在结合孩子风韵的同时,父母应该注意在不同阶段按部就班地培养孩子的不同能力,不可以给孩子偷懒的借口和理由。
自理能力达标婴幼儿不到两成
根据现在广州各大医院儿保科通用的0~2岁神经心理发育标准,一般需要9个月大的幼儿就要开始掌握部分生活自理,但目前的孩子基本达不到需要,广东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医师林少勇介绍,12个月的孩子着装应该了解配合,15个月应该会自己脱袜子、穿鞋等,但基本上来做儿保的孩子都办不到,只有少数不到两成的孩子可以勉强应对。
林少勇表示,目前的孩子都不笨,这在早期智商测试里能体现出来,但社交行为跟生活自理能力落后,能力在退化,重要原因就是父母没给机会,包办太多。
林少勇近日接诊过一个2岁的小孩子,其爸爸妈妈都在美国,从小由爷爷奶奶带,由于家经济条件较好,小孩子一直穿纸尿裤,不会自己脱鞋,表示个人需要不会说,全部用手指。正常来讲,1岁将来就能完全不需要纸尿裤了,父母要有意识地练习其定时排便能力。还有些孩子3岁不会说喝水等,不少父母不敢送孩子去婴幼儿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担忧孩子在学校吃不饱,喝不好,这给孩子进入社会埋下了不小的交往障碍。
大多来自于父母包办太多
一项在国内的调查显示:中国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长大的。该调查数据显示:现在,上海0~6岁的孩子中有50%~60%是隔代教育,广州同意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北京同意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70%。
隔代教育产生的最紧急的后果就是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一般老年人格外疼爱孩子,对隔辈的孙儿女容易过分娇纵和迁就。特别当孙儿女是独生子女时,老人更怕他们有所闪失,对不起儿女。于是,老人每件事依着孩子,处处保护着孩子,把孩子放在家里的核心地方。在吃的方面,给孩子做专利菜,让孩子享受餐桌的特殊待遇;包办孩子生活上的所有事情,代替孩子着装,代替孩子整理玩具,用喂的方法代替孩子自己吃饭,甚至担忧孩子摔跤,不辞辛苦抱着孩子上下楼梯老人的种种做法,导致孩子四肢动作进步缓慢,独立生活能力差,处处依靠父母,每件事以我为中心,全家人都要为他服务,一旦遇见困境或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生气、大发脾气。老人的过分保护,不只抹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还使孩子变得极为自私,胆小娇气,弱不禁风。
爸爸动感强应多参与教育
小区花园里,常常看见几个老人抱着孩子站在那里聊天,一聊几个小时,而抱在手里的孩子傻乎乎的,不动也不闹。
林少勇表示,其实如此的孩子是不太正常的,不应该这么安静,正常的表现是哭,闹着要走等。
他表示,因为老年人年岁大了,喜欢安静,不喜欢运动,因此老年人带的孩子接触社会的方法一般就是上街或者在小区里玩耍,一方面运动量小,身体缺少训练,其次关在家见识少,接触新鲜事物也少,可能致使孩子缺少活力,不敢面对生人、不会自己处置事务等。这样的情况下,爸爸妈妈特别是爸爸应该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一般爸爸的动感强一些,可以更好地激起或调动孩子性格中的活泼原因。要多陪孩子做游戏,不止是跑步、滑梯等动态运动,一些亲子游戏、智商游戏也非常重要。
天生风韵,不分好坏
还有的孩子天生懒,不喜欢动,这与其风韵有关,对待这种孩子爸爸妈妈不可以一味责难,要依据其风韵按部就班地改变。风韵是一种心理行为表现,也就是孩子在日常对不同情形的行为反应方法,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风韵,孩子刚一出生,最早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风韵差异,如有些孩子胆小敏锐,爱哭好动,令爸爸妈妈一筹莫展;有些孩子非常乖,吃饱就睡,摔倒了也不哭;有些孩子虽也哭闹,但容易哄,容易笑。
9个月的琳琳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孩子,爸爸妈妈常向友人夸琳琳乖,出生后吃奶有规律,吃饱就睡,不会像其他孩子那样半夜哭闹不止。但就是不喜欢运动,爬起来也慢腾腾的。这天琳琳的爸爸妈妈特意来到广东妇幼保健院的儿保科做了一份儿童风韵量表,结果表明琳琳的风韵种类是平易型。爸爸妈妈开心地搂着琳琳亲了又亲,仿佛琳琳刚拿了一个冠军。而另一边,1岁3个月的贝贝爱哭爱闹,很敏锐,衣服不够柔软也会烦躁不安,爸爸妈妈感到头痛极了,于是也填了一份儿童风韵量表,测定结果为麻烦型,贝贝的爸爸妈妈于是忧心忡忡地不断问大夫,孩子该如何解决呢。
林少勇指出,风韵是天生的,没好坏之分。儿童的风韵分四大类,即平易型、麻烦型、激情缓慢型、中间型,其中中间型可分为中间偏难养型和中间偏易养型。平易型的孩子比较温顺;麻烦型的孩子特别好动,动不动就哭闹;激情缓慢的孩子,对外面环境反应迟钝,困难逗笑或引起激动,对周围人缺少兴趣,不合群。
林少勇表示,虽然孩子与生俱来的风韵很难改变,但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其进步倾向与结果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培养、环境原因影响和自我训练等,是具备可塑性的,因此父母可以当令地引导孩子。
教育不可以一蹴而就
不少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的懒,就忧心忡忡,觉得应赶快改变孩子,不然孩子长大了可就不能了了,但,那段时间内磨破嘴皮子了,却没什么成效,顿时心情降到谷底,一筹莫展。
林少勇劝慰父母无需过分担忧,生活上稍微注意些就能了。教育应因人而异,不同孩子的风韵不同,采取的教育办法就不同,而且,持之以恒、耳濡目染的教育成效比短期的强调成效好得多。他建议,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只要持之以恒,更要统一建议,不要让孩子钻爸爸妈妈与上一辈之间不同教育方法的空子。第二,培养孩子好的自理能力、劳动习惯,要从细节出发。在日常鼓励孩子自主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爸爸妈妈回家,鼓励孩子帮忙放拖鞋;吃饭前,鼓励孩子帮忙拿碗筷。如此,才能慢慢地培养起孩子的劳动习惯。父母过于紧张,需要迅速改变孩子,而孩子很难承受太大的重压,如此,教育成效反而会事与愿违。
林大夫特别强调,不要对孩子提过高的需要,不同年龄的孩子活动水平有所不同,提过多过高需要,反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勤快习惯。